更多……
故事大赛
课堂内外
读书征文
亲子乐园
活动剪影
在线视频
课堂内外 课堂内外
闻一多的两次转向

雷颐 
 
 
(注:人教版七年级下册《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》配读文章)

    20世纪20年代以诗集《红烛》饮誉一时的狂放诗人闻一多,在40年代成为“民主斗士”倒在血泊中。综观他不长的人生道路和思想发展,充满急剧的变化:由感情奔放如烈火腾烧的诗人突变为埋首故纸堆的冷静学者;又由躲在书斋不问世事的学者一跃而为怒争民主自由的勇士。

由狂放归于沉静

    1912年,年仅13岁的闻一多从湖北乡间一户富裕人家来到北京清华学校,开始接触到西方文化。1922年他赴美留学专攻美术。从考入清华到1925年留美归来这十余年间,闻一多基本是沉浸在艺术与文学之间,对政治只是偶有所涉。在清华,他发起成立了好几个文学艺术社团,以呼应蔡元培先生的“美育代替宗教说”。他声称:生命的量至多不过百年,它的质却可以无限度地往高深醇美的境域发展。生命的艺化便是达到这一境界的方法。

    当时白话文运动正在崛起,他便开始尝试新诗创作,并与梁实秋等人创办了小有影响的“清华文学社”,为新文学运动推波助澜。1923年秋,在国内出版了诗集《红烛》,奠定了他在诗坛的地位。1925年6月,豪情满怀的闻一多回到动荡不安的祖国,与徐志摩等利用《晨报》副刊每周出《诗镌》一次,继续进行新诗探索。这期间,他发表了著名的《死水》一诗,努力想把音乐美、绘画美、建筑美统统融于诗中。徐志摩曾坦承自己在诗歌创作上受到过闻一多的启发,他说:“我想这五六年来我们几个写诗的朋友多少都受到《死水》作者的影响。我的笔本来是最不受羁勒的一匹野马,看到闻一多的谨严的作品我方才憬悟到我自己的野性。”

    正当闻一多沉醉在象牙塔之中时,奉系军阀于1926年4月攻入北京,枪杀著名报人邵飘萍,大肆迫害文化人。之后,又发生了举世震惊的“四一二”事变。在回国近两年的时间里,闻一多耳闻目睹的都是阴谋、战争、屠杀,面对民族的巨大灾难,他再也难抑悲愤,发表了《贡献》《罪过》《收回》《你指着太阳起誓》《心跳》《一句话》等充满爱国激情和痛挞社会现实的诗歌。但火山喷发之后,他又备感无奈,最终走了一条文人的传统老路,躲进书斋,钻入故纸堆,成了对世事过问无多仅求独善其身的冷静学者。

由“自由学者”转为斗士

    抗日战争的爆发,使闻一多等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处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。在从北京到昆明的大转移中,闻一多参加了历时两个多月、横跨湘黔滇三省共三千余华里的步行团。对社会下层生活的真切了解,埋下了他思想变化的契机。同时他本人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。迅速贫困化,使他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。

    不久,闻一多偶然读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几首诗,深为其中的战斗精神所震惊,立即写了《时代的鼓手——读田间的诗》一文公开发表,在大后方引起了一阵波动。随后他又写了一系列针对现实的杂文,开始呐喊。同时他急切地阅读各种左倾书籍,详细了解共产党的各种情况。赵超构的《延安一月》中关于全延安只有“四个警察”的记述使他印象极为深刻,认为“只有在那样的新社会秩序下,青年人才可以毫无阻碍地接受民主的教育”。

    具有诗人浪漫气质的闻一多的转变是迅猛彻底的。他于1944年夏在罗隆基、吴晗的介绍下秘密加入民盟,并表示“将来一定请求加入共产党”。从此,他在共产党的秘密领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争取民主的运动中去。当然在内心深处他对学术并不能完全忘怀,曾多次对人说希望实现政治民主之后便回到书房好好读十年、二十年书。但这已无法实现了,1946年7月15日,他在勇敢地作了《最后一次演讲》的演讲后,便被暗杀于昆明街头。

 

(选自《炎黄春秋》2003年第l期,有删改)

 

一点感悟

    闻一多先生的一生是探索的一生,是充满正气的一生。他起初写诗,继而潜心学术,皆成绩斐然,后来又投身于民族运动,视死如归,在昆明的最后一次演讲中慷慨激昂,之后遇刺身亡。先生在人生中的几次转向,主要是因为他对社会的认识发生了变化。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,伟大的爱国者,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,他却是始终如一的。难怪郭沫若先生称其为“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”!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!

思考探究

闻一多的人格是伟大的。想想,自己若想在将来成就一番事业,需要具备什么样的人格特征?
 
《作文指导报》

返回
备案/许可证编号为: 辽ICP备08103271号-1